地质实习报告

时间:2024-08-05 15:35:08
地质实习报告4篇

地质实习报告4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质实习报告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质实习报告 篇1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地质实习报告 篇2

序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的安排,在学完专业基础课之后,必须进行一次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其目的在于使我们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习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培养我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对岩石及地层露头进行观察和描述,能够利用岩性、化石进行地层对比和划分,掌握实习区各地层的分层标志及填绘地质图的方法;学会地层剖面的测制方法,学会编制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学习观察和分析各种地质构造,掌握识别褶皱和断层的标志,了解实习区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学会利用实际资料进行室内整理和地质报告的编写方法。

实习任务:实习结束时,应提交下列成果:

1.实习区地质报告一份;

2.实习区地形地质图一幅(1:5000)

3.实测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各一幅(1:1000)

4.图切地质剖面图二幅(1:5000)

5.实习区构造纲要图一幅

实习过程准备:

为了强化实践性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计划规定地质填图实习时间为6周,一般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实习动员和准备工作(两天)

首先由地质专业的领导进行实习动员,说明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

和要求,宣布实习计划。然后由指导老师介绍实习区的地质情况,使学生基本了解实习区前人的工作成果和地质概况,同时做好物质准备。

第二阶段 野外地质地质踏勘(3)天

采用横向穿越和走向追索的方法,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观察和分析,是学生对实习区内的地层和构造的整体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三阶段 测制地层剖面(3天)

先由指导老师介绍地层剖面的测制方法,然后去野外分组实测地层剖面,主要测制长兴组和飞仙关组地层。根据实测资料编制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

第四阶段 地质填图(3周)

首先由指导老师介绍地质填图方法,包括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地质观察点的标定,地质观察和记录,地质界线的填绘等。然后同学分组进行野外地质填图。

第五阶段 室内资料整理和编写地质报告(一周)

指导老师介绍资料整理和地质报告编写的方法,同学根据野外收集的地质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整理,每人单独编写一份地质报告。

实习人员:共53人,分为8小组

第二组 **************

实习时间: 三月一日至四月九日

实习地点: 凉风垭至蒋家坡一带

第一章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我们学院地质填图实习主要在中梁山凉风垭至蒋家坡一带。位于重庆市西郊,属于沙坪坝区管辖范围。实习区南北长2Km,面积约3Km2。区内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较为方便(如下图所示)。

实习区地貌特征是岭峰相间,以剥蚀构造为主,相对高差在200~250左右。山上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沿山脊采石场较多。在山脚下的槽谷中,第四纪沉积物较发育,地势较平坦,人口稠密,工厂林立,各种建筑物繁多,紧急文化发达。

实习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具有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秋季多雨常年多雾,雨量充沛等特点。

实习区处于中梁山矿务局北矿井范围,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层划分较细,有大量的地质治疗可供参考。离学校不远,是地质填图实习的良好基地。

第二章地层

中梁山地区是一个轴迹进南北的背斜构造,断裂发育,出露地层主要是上古界和中生界的地层。岩石类型全为沉积岩,煤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现将主要地质特征叙述如下:

中梁山地区的地层,按全国区域地层划属于扬子地层区,四川盆地分区,万县小区。出露有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及第四纪的沉积物。上二叠统的龙潭组的长兴组地层组成背斜核部,三叠系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及侏罗系地层依次分布在背斜两翼。现将填图区地层的岩性特征有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上二叠统龙潭组(P2l)

龙潭组主要沉积在下伏地层茅口组石灰岩的侵蚀面上,二者呈平行埠整合接触,与上覆长兴组呈现整合接触。由于断层作用,测区内龙潭组上部的黄褐色页岩,砂纸泥岩夹灰岩仅在凉风垭一带出露10米左右。根据中梁山背筐治疗,将龙潭组分为三个岩性段。

第一段(P2l):底部为3米厚的灰白色铝土页岩,页岩中含有球状黄铁矿结核和星散黄铁矿晶粒。其上为深色、灰褐色、灰色页岩和灰黄色细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煤层。其中含有菱铁矿、黄铁矿结核。岩层水平层理发育,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含煤4层(K7-K10),称为下煤组,厚度35米左右。

第二段(P2l):底部 ……此处隐藏7655个字……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 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 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 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 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 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 交通状况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 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

10. 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 旅游业发展情况

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国家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林州地区的地质现象比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完善的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太古界时期,以片麻岩、片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岩广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构造清晰可见,古生界中的灰岩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早奥陶的白云质灰岩,在林州地区分布较广。新生界的砾岩在该区也很具有代表性。

《地质实习报告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