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时间:2024-06-04 19:29:37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边》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1、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借此扫清文字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感受“山”“海”之行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有关“山”“海”外观的语句。

(2) 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如无数座相连的山,海涛汹涌的大海等,使学生对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2个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余学生做评价、指正。教师适时指导朗诵,包括读音、停顿等。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我”小时候为什么想见山那边的海?见到了吗?

(2)、怎样才能见到“海”?见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时候和长大后所说的“山”“海”一样吗?“我”爬山看海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感悟诗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读文悟意境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海 比喻

爬山 比喻

象征手法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艰苦奋斗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中文××××的××,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承担着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理想、体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要求:它的体裁是现代诗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课文内容:《 ……此处隐藏21542个字……当然不能这么说。可以用这样的话语引入:同学们一定像诗人一样有过“痴想”,也做过各种各样的梦,你现在记忆最深的梦是什么?去追过这样的梦没有?你是怎样在追?追到了没有?打算现在放弃还是继续追下去?……这个引言一定能让课堂上炸开锅,学生们再次进入“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交流之中。

快下课了。课文如果草草收场,显然就会如诗一样缺乏韵味。不妨给孩子们一个逆向思维训练:诗人不断探索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海,面对了一个“全新世界”;如果你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和曲折,你心中的“大海”仍然遥遥无踪,甚至出现在你面前的不是大海而是沙漠戈壁,你将如何面对呢?就如课后练习三所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在这个意义上,安排孩子们进行写作练习,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前提下,围绕“寻梦”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命题写一篇作文。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14

一 教材分析

(一) 课本的地位和作用

《山的那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篇一课文本课是初中语文课文学习的第一篇,需要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让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从小学刚进入初中,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对生活与人生要有个初步的定位。本单元都是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憧憬 体验 思考。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琐事,引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本单元有现代诗, 小说,散文,而《山的那边》是一篇现代诗,重点是通过意象“山”(困难)和意象“海”(理想)之间的奋斗过程领悟出只有百折不饶的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充分根据本课的特点与学生的情况我会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第一、让学生假想自己身处山区,时时刻刻都在渴望着大山之外的世界,各自叙述自身的情感变化。从而导出文中“我”在不停的追寻过程中的心态,使学生与文中“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第二、让学生讲讲关于诗歌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展示目标 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体会

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激励学生为理想而奋斗。

因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反复的阅。

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其次让学生分别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指导。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 精讲点拨 突破重点

首先提出问题,在上一小节小结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有关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并且用词语概括出来。即 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向往)

2、 哦,山那边是海吗?(疑惑)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

4、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

5、 在山的那边,是海!(肯定,坚决的肯定)

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要求。

具体分析课本之中的富有内涵的字词句,进行深入讲解,掌握比喻与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如:

1、“铁青着脸” 拟人手法。失望、沮丧。因为“我”的心情不好,觉得山在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3、“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有活力。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学生得到理解,进一步梳理作者在追寻“海”的过程内心情感 由向往疑惑希望 ,“海”具体又是什么,从“山”到“海”的曲折过程引出本文的写作意图即困难克服之后理想的实现。

(四) 巩固新课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再次阅读本诗

2、通过本诗的学习,谈谈自己心中的“海”是什么?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收获,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结出,“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感悟转化成追求理想的过程。

从而延伸出,想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牢牢记住本诗中的“海”

四、说学法

整个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实践中。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反思

本课的设计主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课本的题材方面的思考,诗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有的节奏韵律,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有因为诗歌隐忍含蓄的表达哲理,必须具体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与教的完美结合。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扩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深入讲解,对学生的课堂压力比较大,并且任务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维休息的空间。 板书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