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时间:2024-12-01 06:00:15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1

一、教材解读

1.内容初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下册第62页的例4。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围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材慎思

(1)教材提供了4组线段,这些数据是否足够支撑学生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

(2)通过动手围,学生能否发现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哪些因素又可能让学生产生误判?

(3)学生归纳总结时,易得“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与书上原话有出入,如何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3.目标详析

(1)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由实物到图形的想象抽象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维。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难点确定

探索并发现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二、核心任务的制定

为了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核心任务应设置为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并总结规律。为此需要确定两个问题:

1.怎样的学具更方便学生操作、观察?

2.提供几组怎样的数据,才能总结得到结论?

教材选择了学具“纸条”,并拼摆四组数据,其中第一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第二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第三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第四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拼成等腰三角形)。

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归纳总结更科学、更充分,决定增加操作数据:10cm,7cm,5cm,4cm,3cm。这些数可以组合成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10,7,5;10,7,4;7,5,4;7,5,3;5,4,3。这5组都能摆成三角形。

第二种:10,5,4;10,5,3。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不能摆成三角形。

第三种:10,7,3;7,4,3。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摆成三角形。这种情况学生是最有争议的,在课堂上需要重点研究。

“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是书本上给出的三角形的定义。图1是学生用10cm,7cm,3cm这三条纸条拼成“三角形”,在学生眼里这是“每两个端点相连”的,其实不然

这种拼法属于端点不相连,如果要让三条线段真正端点相连,三条线段需各向两端延长一部分,这时两短边之和不再是7cm和3cm之和,已大于了较长边,三角形才能真正拼成。由于学具的原因,导致操作时缺乏严密性,从而产生了错误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水平还只限于直观,无法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或解释这一错误的现象。为了减小误差并方便操作,尝试把纸条变细,最后决定改用小棒。

通过以上思考,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以问题导引学生“卷入学习”,利用核心任务,建构“生生互动”的“深究型对话”,开展“针对性助学”,帮助学生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深度学习。

我的课堂流程如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欣赏“跑男”片段,活跃气氛,利用陈赫劈叉问题,铺垫新知。

2.复习三角形定义,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大胆猜想,激发兴趣。

(二)探索新知

核心任务是选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完成表格。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反馈,通过发表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倾听并深入思考他人的观点,突破难点,归纳小结出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巩固提升

该环节安排了两道练习题,一道是书本上的判断题,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简单计算即可判断,巩固新知;第二道是在第一道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不能围成的226三根,通过思考“如果要换掉一个小棒,使得三根小棒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拓展学生思路,提升新知。

七、回顾反思

理想的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主动、活动、生动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本节课,通过对数学核心任务的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2

教育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围绕“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从课堂中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 ……此处隐藏9748个字……关系;4、本节课我的数学语言不够精准,说得有点儿多,显得啰嗦。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11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重难点非常的清楚,就是让学生明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探索。但是在这其中又有一个难点就是对于有两条边加起来和第三条一样长的情况该怎样去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有误差,这样就会让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能围成三角形,对于这一点该怎样去处理确实让人头疼,经过研讨我们组老师建议尽量的减少教具的误差,之后加上课件的`直观演示,可能会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通过这一次的连片教研我更好地体会到这样做的原因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另一个让我们纠结的地方是到底是先研究能围成的两组,还是先研究不能围成的两组,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由学生的争议点2.6.8这一组不能围成的入手,但是到最后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做的有些生涩。经过这次的研讨,于华静老师给的建议让我顿时觉得开阔了很多,调整了研究的顺序让学生从简单入手,慢慢的深入研究,把主动性还给学生。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参加连片教研,过程虽是难过,但是收获却是满满的!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12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基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猜想、验证,在操作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探究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一、设疑激趣,情景导入

上课伊始,我以做风筝为饵,抛出疑问,用两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不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在原有的两根小棒的基础上创造出第三根小棒,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需要一根多长的小棒?从而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己去主动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思索欲望更加强烈了。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游戏中学习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孩子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设计了用游戏验证猜想,小组合作投色子,一人投一次,把数据记录在学习单中。看看记录数据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了解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回归开始的猜想,你觉得做风筝可以用这两根竹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吗?是不是只要剪了长的那一根,有了三根竹条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此时,学生已经可以轻松回答刚才的问题。接下来,通过“寻找好朋友”、“猜猜他是谁两个游戏,进一步升华学生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认识。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练习:

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灰兔盖房子。

3、小兔子退木料。

4、在公路上修建一个公共汽车站,让这两个村子的人都能最省时、最方便。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一节课结束了,但留给我们教者的思考却很多: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如何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1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主要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测量、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遍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节课是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的形式充分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和我的`教学设计是相符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比如:

(1) 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

在组织活动之前,我提出问题“如何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合作解决,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表达于怎样倾听。

(2) 在实际应用方面,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他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 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作练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挑战性和数学结果的确定性。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某些环节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于思考。如:

(1)让学生在自主计算、亲身比较的过程中,感受锐角三角形两遍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环节我下的力度有一点大,使课堂有一点延时。

(2) 有的学生对给出的小棒没能充分运用,说明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思考是不灵活的。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规定固定的模式。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14

通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材学习,我对此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

在组织活动之前,我提出问题“如何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合作解决,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表达于怎样倾听。

(2) 在实际应用方面,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他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 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作练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挑战性和数学结果的确定性。

整个教学过程某些环节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于思考。如:

(1)让学生在自主计算、亲身比较的过程中,感受锐角三角形两遍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环节我下的力度有一点大,使课堂有一点延时。

(2) 有的学生对给出的小棒没能充分运用,说明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思考是不灵活的。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规定固定的模式。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我用了两次,却都能切实体现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新授课中的小组合作“摆三角形”,学生分工明确,参与性强,而练习中的小组合作却能集众人智慧,全面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