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

时间:2024-09-14 21:20:09
力的教案3篇

力的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力的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力的教案 篇1

[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德育目标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分析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明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

提出问题:

2、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小)

3、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大)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甲站在体重计上,乙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并报给全班同学。

点评: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

2、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作答。

可能出现的答案:1、仅受重力和支持力,都是属于二力平衡。

2、速度保持不变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点评: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面的实例和平衡状态的概念积极思考并回答:

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同时可列举例子: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引导过渡:平衡状态随处可见,因此研究它很有实际意义。引出下面的例题。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列举实例,如桌上的书、吊着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等等。

点评: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三角形理想化模型中:

1、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2、给出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的特点是这两个力必然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

3、节点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不论其状态如何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

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解答。

点评:通过例题锻炼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投影并进行评判,总结出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1、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

3、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

投影出示正确答案。就结果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

点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师活动:投影:课后问题练习1、2。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熟练掌握处理三力平衡的方法。

教师活动:检查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

①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②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③人以加速度a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

④人随电梯以加速度 a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⑤人随电梯向下的加速度 a=g,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⑥人对地板的压力与人的运动方向有无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解答,教师提示学生合理的选取研究对象及解题步骤要规范。

点评:引导过渡,提出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并投影出正确答案.(注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求出待求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后,做答时一定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再转换回来。)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给出超重和失重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归纳和总结。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析,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超重,失重的实质。

学生活动:学生作答。理解超重、失重的实质。

教师活动:实验验证

1、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当瓶做不同的运动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作解释。

2、演示并分析:

①静止时我们看到小孔处水向外喷出,为什么?

②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不再向外喷出,这又是为什么?

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和学生一起评析。

③思考:如瓶竖直向上抛出,水会喷出吗?为什么?

④现在你能解释人站在台秤上,突然下蹲和站起时出现的现象了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交流并做汇报。

点评:实验验证,加深对失重的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点评: 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进行反馈矫正。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实例探究

☆超重、失重概念的应用

1、某人站在台秤的底板上,当他向下蹲的过程中

A.由于台秤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他的重力不变,所以台秤的示数也不变

B.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台秤底板既受到人的重力,又受到人向下蹲的力,所以台秤的示数将增大

C.台秤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台秤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D

2、如图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为

A.F=mg B.Mg

C.F=(M+m)g D.F>(M+m)g

答案:D

3、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量,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

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

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答案:C

力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一个螺帽),老师这里有一个螺帽,掂一掂有多重?

我们可以准确地测出它有多重吗?

2、揭示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略讲:重量—一般指该物对悬持或水平支承物所施的力;重力—通常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一般情况下,它们两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今天,我们测的是物体的重力。)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过渡:要测量力的大小,有很多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1、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学生观察活动。

3、汇报、整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再看看刻度板,力的单位是什么? 1(牛) = 100(克力)

看一看:每一大格表示几牛?每一小格表示几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

4、用力慢慢拉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弹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课件——强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学生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螺母的重力。

思考:5牛的弹簧测力计为什么测不出螺母的重力?我们可以怎么办?

7、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螺母的水平拉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板书:

4、测量力的大小

一、 弹簧称的构造:

提环

指针

刻度板

挂钩

弹簧(具有伸缩性)

二、力的单位:牛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称的注意事项:

1、归零

2、先估计重力大小

3、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四、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

力的教案 篇3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参见本书图12—3),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力的教案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